忍者ブログ

woshigj

Dummy

愛彼在過去一百年來曾經推出過哪些造型讓人印象深刻的手表作品

CODE 11.59具備的特殊造型哲學對愛彼而言其實並不陌生,別忘了品牌手表最具代表性的皇家橡樹系列也是靠著超有特色的八角造型表圈在市場屹立超過40年,此外包括Millenary千禧系列和高級珠寶系列等也都各自展現出造型設計的創意,由以上這些例子不難發現高仿Audemars Piguet的基因裡存在著一種反骨性格,與市場上主流的圓形表殼相比,品牌雖然不至於離經叛道,但也總是在接近圓形的基調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愛彼這麼有個性的設計主張也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了,其實他們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喜歡開創各式各樣的表殼造型,大概我們能想像得到的形狀,品牌都曾經做過一輪,其中圓形自然不用多說,包括正方形、矩形,甚至梯形和八角形等都曾經在愛彼的製表歷史中出現,而且愛彼並非只註重外表的標新立異,紮實的機芯工藝也是他們賴以成名的關鍵,用內外兼具來形容品牌的手表應該不是太浮誇的說法,以下我們就要來快速回顧一下愛彼在過去一百年來,曾經推出過哪些造型讓人印象深刻的手表作品。

1917年:八角形手表初登場

20世紀初期,愛彼受到一○年代盛行的新藝術運動風潮影響,品牌慢慢擺脫上個世紀的古典設計風格,轉往大膽應用幾何造型的方向變化,這種積極創新的思維時至今日還是可以在愛彼表作中發現。品牌在1917年所製作的這款珠寶表便別開生面地使用了八角造型,根據品牌自己內部的紀錄,這是他們設計八角表殼的濫觴,表款不僅跳脫了圓形的框架,它的表殼與手環錬結還鑲滿了許多鉆石,搭配面盤上的軌道式刻度與寶璣指針,保留經典味之餘,在當時也顯得頗為新潮。

1929年:復合幾何結構

從八角造型手表推出以後,仿彿打通了愛彼創作的任督二脈,緊接在1920年代隨著裝飾藝術思維盛行,品牌的設計風格也愈來愈奔放,幾個設計特色包括氣派感、鮮明的棱角與簡潔明快的線條組合在一起,造就了手表造型洋溢創意與活力。當時愛彼常用矩形和枕形為基礎,並透過設計上的小巧思,讓尋常的幾何線條變得更附新鮮感,例如1929年這款白K跳時表就是以矩形為出發點,但是品牌另於表耳的四個側面另外加上強化突顯的造型元素,形成一種獨特的復合式棱角幾何結構,如此一來便能有感營造更強烈的視覺層次。

1936年:隱藏式表耳設計

愛彼並非一味只追逐圓形之外的奇形怪狀,說到圓形表殼,他們也有像這款般做到極致的例子。1930年代,愛彼受到義大利零售商Astrua之邀,專程打造出一款圓形手表,它雖然緊跟主流圓形設計,但從設計上的特徵來看,品牌於此還是挹註了許多本身的想法、不受傳統觀念束縛。例如它的表徑「高達」37.75mm,在當時這可是極為罕見的大表徑(相近的尺寸在1970年代皇家橡樹初生時都還被認為是大型尺寸,何況是時間再早了30幾年的時代),另外它將黑色琺瑯羅馬數字時標畫在表圈上、面盤則從外到內包括分鐘、秒數刻度環以及計時小表盤等也都不斷重復出現圓形的概念,這種非圓不可的設計想法一路擴張到表殼上,眼尖的你應該會註意到它的表帶是直接「沒入」到表殼上下方的,也就是愛彼採用了隱藏式的表耳設計,讓手表外觀的圓形能夠完整呈現。

1945年:化繁為簡的圓殼搭配奇特表耳造型

這款表是愛彼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推出的一款鉑金三問表,外型簡潔的就像是一只普通的二針表,此時愛彼的設計風格趨於簡約,表殼造型雖然是圓形,但可以註意到它的表圈被收得相當窄,如此一來面盤的存在感更強大,在鍍銀並拉絲的面盤上,愛彼精心鑲上立體棒狀與阿拉伯數字時標使面盤看起來不會過於平淡。相對於表殼造型的樸實,表款的表耳造型就顯得特立獨行許多,其不但是多邊形幾何設計,同時尺寸還異常碩大,搭配在圓形表殼上非常搶眼,而愛彼交互採用拋光與霧面打磨,也有助於讓這款表看起來更具高級製表的精致感。

1961年:圓形、方形與矩形的大會串

手表經過20世紀前半段的摸索,到了下半場開始時的1960年代已經有了更深厚的經驗與技術基礎,這使得品牌的創意能夠更天馬行空(因為技術已經逐漸到位,原本可能只能想還沒辦法實現的設計,此時慢慢露出曙光),一如當時其他領域如音樂、藝術或是建築等的創作能量大爆發,手表設計也是不遑多讓,像是愛彼在1961年推出的這款手表就在圓形表殼兩側加上了柱狀造型表耳,而在面盤內部又圍繞著立體矩形時標加上了方形線條,或著說它原本應該是一個矩形表殼,但是表殼上下方的線條被切削成弧形,帶出中央的圓形表殼與表圈,在看似簡潔的造型中,其實蘊含了多重幾何造型的組合,即使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款表的創意還是很讓人驚艷。

1962年:不對稱圓形

上面的幾何造型集合還只是愛彼在1960年代精彩設計的縮影之一而已,品牌在隔年又發表了一款說是圓形卻又不是典型圓形的手表,大體而言,它的圓形是從中軸分別由不同方向展開(有點像把折扇展開的感覺),表殼在右側戛然收束,留下一個內凹的缺口造型。

此外面盤上也展現一樣的不對稱手法,愛彼採用喇叭狀的弧形以及深淺金色營造出高低互補層次,雖然骨子裡它就是圓形,但是透過設計上的小巧思,使得這個圓殼看起來相當不一樣,吸引力超過一般三針形手表。

1972年:皇家橡樹建立八角形表圈招牌

這個經典案例是我們認識現代愛彼表作奇特風格的起點,品牌當時邀請到大師Gérald Genta操刀設計,外觀上的特色如採用八角形表圈,並讓六角形螺絲外露於表圈上,表殼表耳帶點酒桶形的味道,同時面盤又是圓形,而且還加上愛彼獨門的Petite Tapisserie格紋,就連它的金屬表帶也很有戲——側邊並非直線往下,還是採用由上往下遞減的設計,看起來更別致。

而皇家橡樹在當年推出的意義也不僅止於表殼造型大膽前衛,它是高級品牌推出不銹鋼運動表的先鋒之一,把不銹鋼材質帶入高級製表的領域,皇家橡樹成功塑造了所謂豪華運動表的階級,至今還是市場上的人氣紅星。

2002年:立體派幾何造型

時間快轉到2000年,製表工藝隨著CAD(電腦輔助設計)與CNC(電腦數值控製工具機)等現代科技的加入而有了新面貌,對於向來敢於嘗試的愛彼而言,擁有這些輔助科技等於如虎添翼,因為前者有助於勾勒過往難以想像的手表外觀雛形,而後者精準的切割方式,無論金屬或陶瓷材質都能照著CAD藍圖一一兌現。

愛彼在2002年時推出了皇家橡樹概念手表,系列原本的八角表圈特色不變,但是表殼的線條隨著內搭機芯的復雜結構也變得更立體且具流線感,同時開面式設計也捨棄了傳統面盤的觀念,加上品牌當年導入的Alacrite超合金表殼與鈦金屬表圈,從設計、做工到材質,皇家橡樹概念表又再一次讓人見識到愛彼積極創新的不羈個性。

前面的例子還只是愛彼百年來設計出各式各樣表殼的局部而已,篇幅有限難以一一列舉,不過我們可以從中體認到的是,愛彼從來不是一個緊抱傳統觀念不放的品牌,從表殼這樣的細節中就可以發現,求新求變是他們的DNA,或許也正因如此,才能讓他們能長期在高級表壇佔有一席之地,畢竟大家都想追求有辨識度又有特色的手表,愛彼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品牌。
PR

鉑金一詞源自西班牙文

人類很早就註意到鉑金的存在,除了古埃及早已知悉其存在,前哥倫布文明亦有採用鉑金的記載。但在那之後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鉑金才再受註視。鉑金的名稱(Platinum)源於西班牙文」Platina」,意指「細小的銀」,這是因為西班牙人於17世紀在南美洲首度發現這種未知的白色金屬,最初以為是銀,不過這種比銀稀有很多的罕見金屬後來的價值在當時簡直難以想像。

常看到幾個高級品牌推出的限量款、紀念款或是高復雜款都不約而同使用比一般黃金、白金或玫瑰金更少見的「950鉑金」,所以久而久之看到鉑金表殼就會先入為主覺得這一定是頂級表或高價表,然後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表廠喜歡採用鉑金製作比較高規格的表呢,其實這跟鉑金本身的特性脫離不了關系。

當時受限於金屬冶煉技術,能被用於飾品的純鉑金直到19世紀末才逐漸應用在鐘表或珠寶作品上。19世紀末才開始應用到珠寶或腕表製程。

18世紀鉑金開始被歐洲人發覺,當時它的物理和化學屬性引起科學家的興趣。但一直要到19世紀初,純鉑金才成功提煉出來。由於鉑金熔點極高(超過1,700°C),故人們到19世紀末才能充分掌握用以生產鉑金的復雜轉換技術,並於後來在珠寶和製表中使用。

鉑金的密度高、重量重,但也相對柔軟,加工成型比起一般貴金屬更為不易,因此顯得珍貴。

鉑金有哪些特性

目前在全球各地,鉑金只可在少數地區開採到,例如南非和俄羅斯。鉑金屬於鉑系金屬(Platinoids),鉑系金屬亦包括鈀(Palladium)、銠(Rhodium)、釕(Ruthenium)、銥(Iridium)及鋨(Osmium),這些金屬時不時也會聽聞有表廠拿來製表,但比例上依舊是鳳毛麟角。鉑金堪稱世上最重且密度最高的金屬,它可從某些獨特的化學和物理屬性區分出來,例如出色的抗腐蝕性。但矛盾的是,鉑金也相對柔軟,富彈性,且柔韌易彎曲,這表示它的切削加工及拋光將會比其他金屬更加困難。

雖然與鋼、銀等常見金屬同為銀白色澤,但是高仿Audemars Piguet的鉑金光芒特別具有靈性,親眼見過都會自然被其所吸引。

鉑金迷人的關鍵點

儘管鉑金難以腐蝕,其閃爍光澤才是令鉑金有著特殊地位的原因。不論其完成部件或仍是半修飾原料,鉑金均綻放出靈氣活現的白色光芒。正因如此,在眾多金屬之中,鉑金往往成為珠寶匠的不二之選。其色澤使寶石散發出無與倫比的光芒,燦爛奪目。

勞力士不乏以鉑金製作表殼的作品,品牌有時也會將鉑金與不銹鋼組成「鉑金鋼表」,此時通常表圈會是鉑金材質。

人氣大牌勞力士也愛用鉑金

以人氣天王勞力士為例,他們家採用的950鉑金,含950(千分比)的鉑金量,一般亦加入釕元素。勞力士特別於部分蠔式腕表中加入鉑金款式。表迷一看便能識別冰藍色表面的Day-Date或Daytona為鉑金款式。此外,鉑金亦用於 Yacht-Master鉑金鋼表款的刻度表圈和表面,以及18ct白金Yacht-Master II的表圈。而在鋼製和白金材質的款式方面,它們的Cerachrom表圈也會夠過PVD技術,為刻度鍍上一層鉑金塗層,展現品牌用料紮實的製表誠意。

FRANCK MULLER-Crazy Hours腕表

FRANCK MULLER-Crazy Hours腕表

2003年時FRANCK MULLER發表了Crazy Hours腕表,細看會發現在面盤上陳列的12 枚阿拉伯數字時標並非按正常的順時針方向依序排列,而是呈現亂跳樣貌,但其實表款的判讀並沒有外表看起來如此瘋狂,首先在分針部分,依舊是60 分鐘順時針旋轉一圈,只是由於缺少刻度輔助,佩戴者只能概略辨別時間。

至於時針方面則是依序採跳時模式進行,不過獨特的是表款的時針都是固定停留在整點時標上,憑心而論讀時並不困難,而在這看似亂跳的作動中,其實仍保有高仿勞力士機械運作的固定邏輯,FRANCK MULLER在走時結構中加添特製的雙層齒輪,上層大而下層小,兩者並未重疊。

同時上層只有五齒,中心分輪在走時過程中帶動此雙層齒輪,再藉由上層的五齒齒輪於整點時推動時輪旋轉150°(此角度確保了時針每跳動12次即可回復原位),表現在面盤可以發現兩個數字序列(如1 ∼2)間其實都間隔4 個時標,亂中依舊帶有秩序感。

傳統指針顯時的格局內最常見的變化形態莫過-於逆跳設計

  鐘表類的時計發明迄今不論體積和外型如何變化,設於面盤顯時的要素仍舊不脫指針與時標刻度等零件組合,其沿著等距的刻度、順時針的方向不斷繞行,久而久之便成了時計顯時最經典的樣貌,然而在愈接近現代的腕表作品中,表廠的創意愈來愈能體現在微幅空間的表作上,除了一板一眼的「正統」設計外,尋求更多變化與閱時樂趣成了製表的另類挑戰。


  然而而在傳統指針顯時的格局內,最常見的變化形態莫過於逆跳設計,因其能表達的時間訊息多而饒富細節差異,除了動力儲存顯示因具有一去不復返的特徵而無法套用逆跳機製,所有的時間資訊都能以逆跳指針進行演繹,此外逆跳指針的角度大小也會視不同表廠或表款而有獨特個性。

  當然逆跳指針不會是表廠想要打破傳統的唯一解答,實際上表壇近年來還有一些另闢蹊徑的顯時設計令人眼睛一亮(在此先不將規模較小的獨立表廠案例列入討論),這些少見作品的特色就是不按牌理出牌,在乍看一如傳統樣式的腕表造型中,透過1:1手裱機芯結構的小幅改良呈現出有違佩戴者視讀習慣的不規則顯時效果,如此設計市場的接受與否雖然見仁見智,但不可諱言地正因為有了這些天馬行空的創意,才讓腕表增添更多的話題性與發展活力。

五針以上同軸指針手表

五針以上同軸指針

艾美所推出的Masterpiece Tradition 五針腕表,面盤上可見一字排開的多針格局,不同作用的指針長短和造型不一,有些款式更會以雙色調區分大三針與日期、星期顯示讓佩戴者更易閱讀。

同為中軸五針的設計尚有2014 年DE BETHUNE推出的DB28 Maxi Chrono,其在機芯結構例如專利的離合器系統以及採用三枚導柱輪裝置與單按把設計等,復雜度又較一般的顯時機製更上層樓,其在中軸除了二針,其餘三針分別是60 秒、60 分與24 小時的計時指針,面盤因此顯得更為簡潔。

此外CITIZEN 2014 年所推出的Promaster系列登山表則是將實用功能如高度計、深度計、指南針等以中軸指針方式呈現,挑戰此類設計的極限。

達到5 針以上的中軸指針雖然能簡化面盤的排列格局,但另一方面隨著多指針高仿勞力士的堆疊也會拉高表殼厚度,以及隨之而來中軸結構難以避免抗震力下降的情況,都是此類設計之所以相對罕見的背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