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指針顯時的格局內最常見的變化形態莫過-於逆跳設計
鐘表類的時計發明迄今不論體積和外型如何變化,設於面盤顯時的要素仍舊不脫指針與時標刻度等零件組合,其沿著等距的刻度、順時針的方向不斷繞行,久而久之便成了時計顯時最經典的樣貌,然而在愈接近現代的腕表作品中,表廠的創意愈來愈能體現在微幅空間的表作上,除了一板一眼的「正統」設計外,尋求更多變化與閱時樂趣成了製表的另類挑戰。
然而而在傳統指針顯時的格局內,最常見的變化形態莫過於逆跳設計,因其能表達的時間訊息多而饒富細節差異,除了動力儲存顯示因具有一去不復返的特徵而無法套用逆跳機製,所有的時間資訊都能以逆跳指針進行演繹,此外逆跳指針的角度大小也會視不同表廠或表款而有獨特個性。
當然逆跳指針不會是表廠想要打破傳統的唯一解答,實際上表壇近年來還有一些另闢蹊徑的顯時設計令人眼睛一亮(在此先不將規模較小的獨立表廠案例列入討論),這些少見作品的特色就是不按牌理出牌,在乍看一如傳統樣式的腕表造型中,透過1:1手裱機芯結構的小幅改良呈現出有違佩戴者視讀習慣的不規則顯時效果,如此設計市場的接受與否雖然見仁見智,但不可諱言地正因為有了這些天馬行空的創意,才讓腕表增添更多的話題性與發展活力。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