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woshigj

Dummy

手表的原創者竟是八桿子打不著的法蘭西皇帝拿破侖

手表的原創者既不是瑞士的鐘表匠,也不是鐘表商,據考證,其原創者竟是八桿子打不著的法蘭西皇帝拿破侖。

1806年,拿破侖為了討皇後約瑟芬的歡心,命令工匠製造了一只可以像手鐲那樣戴在手腕上的小「鐘」,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塊手表。此後一段時期,懷表依然是男人身分地位的象征,手表則被視作女性的飾物。


大約六千年前,「時鐘」第一次登上人類歷史的舞臺:日晷在巴比倫王國誕生了。古人使用日晷,根據太陽影子的長短和方位變化掌握時間。距今四千年前,漏刻問世,使人們不分晝夜均可知道時間。而鐘表的出現,則是十三世紀中葉以後的事一二七O年前後在意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帶出現的早期機械式時鐘,以秤錘作動力,每一小時鳴響附帶的鐘,自動報時。一三三六年,第一座公共時鐘被安裝於米蘭一教堂內,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裏,時鐘傳至歐洲各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的教堂紛紛建起鐘塔不久,發條技術發明了,時鐘的體積大為縮小。

一五一O年,德國的鎖匠首次製出了懷表。當年,鐘表的製作似乎僅限於鎖匠的副業,直到後來,對鐘表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鐘表技藝也日益復雜,才出現了專業的鐘表匠一八O六年,拿破侖之妻、皇後J.約琵芬為王妃特製的一塊手表,是目前知道的關於手表的最早記錄。這是一塊註重裝飾、被製成手鐲狀的手表。當時,男人世界裏鳳行的是作為身分、地位象征的懷表,手表則被視作是女性的飾物一八八五年,德國海軍向瑞士的鐘表商定製大量手表,手表的實用性獲得世人的肯定,逐漸普及開來本世紀初。ROLEX(勞力士)的前身——WILSDORF OYSTER」,一九三一年又率先將自動上發條的手表「OYSTER PERPETUAL」推向市場。LONGINES(浪琴)公司也不甘示弱,其研製的精密航空鐘與美國飛行家林德伯格一起飛渡大西洋,名聲大振。一九二九年,推出帶秒表功能的手表「CHRONOGRAPH」,翌年又在此基礎上開發出飛行用精密手表。

六十年代末,機械手表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一九六九年,日本精工手表公司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塊石英電子手表,日誤差縮小到零點二秒以內。一九七二年,美國的漢密爾頓公司發明了數字顯示手表,馬達和齒輪從手表中消失了复刻手錶 製造業新技術層出不窮,機械手表卻並未壽終正寢,產量雖然大減,製造技藝卻得以保存。特別是瑞士的鐘表廠家,在石英手表獨占鰲頭的今日,仍對機械手表情有獨鐘,堅持生產高檔機械手表,並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
瑞士是「鐘表王國」。日內瓦有著名的「花鐘」,首都伯爾尼有幾十米高的「鐘樓」,旅遊紀念品商店擺放著各種品牌的手表,廣告出現頻率最高的也是手表。人們說:「在瑞士不用戴高仿勞力士手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時間。」

瑞士表是舶來品

16世紀,歐洲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16世紀末,一批追隨卡爾文新教的法國教徒為躲避國內的追殺來到瑞士。他們大多是鐘表工人和手工業者,帶來了鐘表製造技術,逐漸在瑞士西南部形成了一條南起日內瓦,北達巴塞爾的瑞士鐘表製造帶早期,瑞士生產的多是手工製造的懷表,主要為了顯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裝飾功能強歐洲工業革命促進了瑞士鐘表業的發展。瑞士鐘表製造商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機械化和自動化能力不斷提高,企業規模也從家庭作坊向規模化生產發展。

19世紀,瑞士鐘表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3瑞士人發明了鐘表「平衡器」(遊絲)、第一塊雙指針表、避免表處於不同位置產生誤差的「陀飛輪」、顯示年月日變化的鐘表萬年歷等,堪稱世界鐘表行業的先鋒。

20世紀初,瑞士人還生產出世界第一塊「腕表」。他們根據客戶的要求,將計時器、報時器、日歷和自動上弦等各種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生產出性能超群的「瑞士造鐘表」,贏得了世界聲譽因循守舊險失霸主地位。
PR

愛彼在過去一百年來曾經推出過哪些造型讓人印象深刻的手表作品

CODE 11.59具備的特殊造型哲學對愛彼而言其實並不陌生,別忘了品牌手表最具代表性的皇家橡樹系列也是靠著超有特色的八角造型表圈在市場屹立超過40年,此外包括Millenary千禧系列和高級珠寶系列等也都各自展現出造型設計的創意,由以上這些例子不難發現高仿Audemars Piguet的基因裡存在著一種反骨性格,與市場上主流的圓形表殼相比,品牌雖然不至於離經叛道,但也總是在接近圓形的基調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愛彼這麼有個性的設計主張也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了,其實他們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喜歡開創各式各樣的表殼造型,大概我們能想像得到的形狀,品牌都曾經做過一輪,其中圓形自然不用多說,包括正方形、矩形,甚至梯形和八角形等都曾經在愛彼的製表歷史中出現,而且愛彼並非只註重外表的標新立異,紮實的機芯工藝也是他們賴以成名的關鍵,用內外兼具來形容品牌的手表應該不是太浮誇的說法,以下我們就要來快速回顧一下愛彼在過去一百年來,曾經推出過哪些造型讓人印象深刻的手表作品。

1917年:八角形手表初登場

20世紀初期,愛彼受到一○年代盛行的新藝術運動風潮影響,品牌慢慢擺脫上個世紀的古典設計風格,轉往大膽應用幾何造型的方向變化,這種積極創新的思維時至今日還是可以在愛彼表作中發現。品牌在1917年所製作的這款珠寶表便別開生面地使用了八角造型,根據品牌自己內部的紀錄,這是他們設計八角表殼的濫觴,表款不僅跳脫了圓形的框架,它的表殼與手環錬結還鑲滿了許多鉆石,搭配面盤上的軌道式刻度與寶璣指針,保留經典味之餘,在當時也顯得頗為新潮。

1929年:復合幾何結構

從八角造型手表推出以後,仿彿打通了愛彼創作的任督二脈,緊接在1920年代隨著裝飾藝術思維盛行,品牌的設計風格也愈來愈奔放,幾個設計特色包括氣派感、鮮明的棱角與簡潔明快的線條組合在一起,造就了手表造型洋溢創意與活力。當時愛彼常用矩形和枕形為基礎,並透過設計上的小巧思,讓尋常的幾何線條變得更附新鮮感,例如1929年這款白K跳時表就是以矩形為出發點,但是品牌另於表耳的四個側面另外加上強化突顯的造型元素,形成一種獨特的復合式棱角幾何結構,如此一來便能有感營造更強烈的視覺層次。

1936年:隱藏式表耳設計

愛彼並非一味只追逐圓形之外的奇形怪狀,說到圓形表殼,他們也有像這款般做到極致的例子。1930年代,愛彼受到義大利零售商Astrua之邀,專程打造出一款圓形手表,它雖然緊跟主流圓形設計,但從設計上的特徵來看,品牌於此還是挹註了許多本身的想法、不受傳統觀念束縛。例如它的表徑「高達」37.75mm,在當時這可是極為罕見的大表徑(相近的尺寸在1970年代皇家橡樹初生時都還被認為是大型尺寸,何況是時間再早了30幾年的時代),另外它將黑色琺瑯羅馬數字時標畫在表圈上、面盤則從外到內包括分鐘、秒數刻度環以及計時小表盤等也都不斷重復出現圓形的概念,這種非圓不可的設計想法一路擴張到表殼上,眼尖的你應該會註意到它的表帶是直接「沒入」到表殼上下方的,也就是愛彼採用了隱藏式的表耳設計,讓手表外觀的圓形能夠完整呈現。

1945年:化繁為簡的圓殼搭配奇特表耳造型

這款表是愛彼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推出的一款鉑金三問表,外型簡潔的就像是一只普通的二針表,此時愛彼的設計風格趨於簡約,表殼造型雖然是圓形,但可以註意到它的表圈被收得相當窄,如此一來面盤的存在感更強大,在鍍銀並拉絲的面盤上,愛彼精心鑲上立體棒狀與阿拉伯數字時標使面盤看起來不會過於平淡。相對於表殼造型的樸實,表款的表耳造型就顯得特立獨行許多,其不但是多邊形幾何設計,同時尺寸還異常碩大,搭配在圓形表殼上非常搶眼,而愛彼交互採用拋光與霧面打磨,也有助於讓這款表看起來更具高級製表的精致感。

1961年:圓形、方形與矩形的大會串

手表經過20世紀前半段的摸索,到了下半場開始時的1960年代已經有了更深厚的經驗與技術基礎,這使得品牌的創意能夠更天馬行空(因為技術已經逐漸到位,原本可能只能想還沒辦法實現的設計,此時慢慢露出曙光),一如當時其他領域如音樂、藝術或是建築等的創作能量大爆發,手表設計也是不遑多讓,像是愛彼在1961年推出的這款手表就在圓形表殼兩側加上了柱狀造型表耳,而在面盤內部又圍繞著立體矩形時標加上了方形線條,或著說它原本應該是一個矩形表殼,但是表殼上下方的線條被切削成弧形,帶出中央的圓形表殼與表圈,在看似簡潔的造型中,其實蘊含了多重幾何造型的組合,即使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款表的創意還是很讓人驚艷。

1962年:不對稱圓形

上面的幾何造型集合還只是愛彼在1960年代精彩設計的縮影之一而已,品牌在隔年又發表了一款說是圓形卻又不是典型圓形的手表,大體而言,它的圓形是從中軸分別由不同方向展開(有點像把折扇展開的感覺),表殼在右側戛然收束,留下一個內凹的缺口造型。

此外面盤上也展現一樣的不對稱手法,愛彼採用喇叭狀的弧形以及深淺金色營造出高低互補層次,雖然骨子裡它就是圓形,但是透過設計上的小巧思,使得這個圓殼看起來相當不一樣,吸引力超過一般三針形手表。

1972年:皇家橡樹建立八角形表圈招牌

這個經典案例是我們認識現代愛彼表作奇特風格的起點,品牌當時邀請到大師Gérald Genta操刀設計,外觀上的特色如採用八角形表圈,並讓六角形螺絲外露於表圈上,表殼表耳帶點酒桶形的味道,同時面盤又是圓形,而且還加上愛彼獨門的Petite Tapisserie格紋,就連它的金屬表帶也很有戲——側邊並非直線往下,還是採用由上往下遞減的設計,看起來更別致。

而皇家橡樹在當年推出的意義也不僅止於表殼造型大膽前衛,它是高級品牌推出不銹鋼運動表的先鋒之一,把不銹鋼材質帶入高級製表的領域,皇家橡樹成功塑造了所謂豪華運動表的階級,至今還是市場上的人氣紅星。

2002年:立體派幾何造型

時間快轉到2000年,製表工藝隨著CAD(電腦輔助設計)與CNC(電腦數值控製工具機)等現代科技的加入而有了新面貌,對於向來敢於嘗試的愛彼而言,擁有這些輔助科技等於如虎添翼,因為前者有助於勾勒過往難以想像的手表外觀雛形,而後者精準的切割方式,無論金屬或陶瓷材質都能照著CAD藍圖一一兌現。

愛彼在2002年時推出了皇家橡樹概念手表,系列原本的八角表圈特色不變,但是表殼的線條隨著內搭機芯的復雜結構也變得更立體且具流線感,同時開面式設計也捨棄了傳統面盤的觀念,加上品牌當年導入的Alacrite超合金表殼與鈦金屬表圈,從設計、做工到材質,皇家橡樹概念表又再一次讓人見識到愛彼積極創新的不羈個性。

前面的例子還只是愛彼百年來設計出各式各樣表殼的局部而已,篇幅有限難以一一列舉,不過我們可以從中體認到的是,愛彼從來不是一個緊抱傳統觀念不放的品牌,從表殼這樣的細節中就可以發現,求新求變是他們的DNA,或許也正因如此,才能讓他們能長期在高級表壇佔有一席之地,畢竟大家都想追求有辨識度又有特色的手表,愛彼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品牌。

鉑金一詞源自西班牙文

人類很早就註意到鉑金的存在,除了古埃及早已知悉其存在,前哥倫布文明亦有採用鉑金的記載。但在那之後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鉑金才再受註視。鉑金的名稱(Platinum)源於西班牙文」Platina」,意指「細小的銀」,這是因為西班牙人於17世紀在南美洲首度發現這種未知的白色金屬,最初以為是銀,不過這種比銀稀有很多的罕見金屬後來的價值在當時簡直難以想像。

常看到幾個高級品牌推出的限量款、紀念款或是高復雜款都不約而同使用比一般黃金、白金或玫瑰金更少見的「950鉑金」,所以久而久之看到鉑金表殼就會先入為主覺得這一定是頂級表或高價表,然後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表廠喜歡採用鉑金製作比較高規格的表呢,其實這跟鉑金本身的特性脫離不了關系。

當時受限於金屬冶煉技術,能被用於飾品的純鉑金直到19世紀末才逐漸應用在鐘表或珠寶作品上。19世紀末才開始應用到珠寶或腕表製程。

18世紀鉑金開始被歐洲人發覺,當時它的物理和化學屬性引起科學家的興趣。但一直要到19世紀初,純鉑金才成功提煉出來。由於鉑金熔點極高(超過1,700°C),故人們到19世紀末才能充分掌握用以生產鉑金的復雜轉換技術,並於後來在珠寶和製表中使用。

鉑金的密度高、重量重,但也相對柔軟,加工成型比起一般貴金屬更為不易,因此顯得珍貴。

鉑金有哪些特性

目前在全球各地,鉑金只可在少數地區開採到,例如南非和俄羅斯。鉑金屬於鉑系金屬(Platinoids),鉑系金屬亦包括鈀(Palladium)、銠(Rhodium)、釕(Ruthenium)、銥(Iridium)及鋨(Osmium),這些金屬時不時也會聽聞有表廠拿來製表,但比例上依舊是鳳毛麟角。鉑金堪稱世上最重且密度最高的金屬,它可從某些獨特的化學和物理屬性區分出來,例如出色的抗腐蝕性。但矛盾的是,鉑金也相對柔軟,富彈性,且柔韌易彎曲,這表示它的切削加工及拋光將會比其他金屬更加困難。

雖然與鋼、銀等常見金屬同為銀白色澤,但是高仿Audemars Piguet的鉑金光芒特別具有靈性,親眼見過都會自然被其所吸引。

鉑金迷人的關鍵點

儘管鉑金難以腐蝕,其閃爍光澤才是令鉑金有著特殊地位的原因。不論其完成部件或仍是半修飾原料,鉑金均綻放出靈氣活現的白色光芒。正因如此,在眾多金屬之中,鉑金往往成為珠寶匠的不二之選。其色澤使寶石散發出無與倫比的光芒,燦爛奪目。

勞力士不乏以鉑金製作表殼的作品,品牌有時也會將鉑金與不銹鋼組成「鉑金鋼表」,此時通常表圈會是鉑金材質。

人氣大牌勞力士也愛用鉑金

以人氣天王勞力士為例,他們家採用的950鉑金,含950(千分比)的鉑金量,一般亦加入釕元素。勞力士特別於部分蠔式腕表中加入鉑金款式。表迷一看便能識別冰藍色表面的Day-Date或Daytona為鉑金款式。此外,鉑金亦用於 Yacht-Master鉑金鋼表款的刻度表圈和表面,以及18ct白金Yacht-Master II的表圈。而在鋼製和白金材質的款式方面,它們的Cerachrom表圈也會夠過PVD技術,為刻度鍍上一層鉑金塗層,展現品牌用料紮實的製表誠意。

三針以下中軸指針和四針中軸指針

三針以下中軸指針

現今中軸指針的二針與三針配置最廣泛的設計便是顯示時、分與時、分、秒等基本時間單位,但也有部分表廠會推出較少見的單一指針款式(2015 年BVLGARI 的Octo Retro 即是一例)吸引市場目光,二針與三針因為開發歷史悠久,無論結構、設計都已經非常成熟到位,對各表廠而言也是最基本入門的款式設定。

一般來說三針表的市場行情會高於二針表,而三針範圍裡的小三針又較大三針更受歡迎(唯獨百達翡麗比較不受這樣的市場潛規則左右,因為其大三針腕表相對較少,反而比小三針更受藏家追捧),形成這種趨勢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大三針比二針多了秒針的運作,更能展現時間軌跡的即時性,但是反過來若表廠希望突顯裝飾工藝的重要性,則二針又會比大三針更為理想,因為在這類工藝表上,走時功能反而成為陪襯,少了中軸秒針的移動,更能讓佩戴者欣賞到高仿手錶工藝師精湛細膩的技法。

四針中軸指針

提起腕表的第四根中軸指針,多數人馬上想起的會是兩地時間顯示腕表,因為這是較常出現於大三針設計之上所追加的功能,以勞力士著名的GMT Master II 腕表為例,第四根指針的設計樣式明顯與時、分、秒針有所區隔,因此即使有別於平常習慣而多出一根針,對佩戴者來說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即可適應。


而除了兩地時間顯示之外,表壇也有其他以中軸第四根針形式呈現的功能,像是最早由ORIS 開發的指針式日期顯示現今也是中軸第四根針的一種延伸。除了與大三針搭配的第四根針,事實上計時碼表也曾出現中軸四針的變化形態,其或許結合另一項功能,與中軸時、分及計時秒針組合成四針配置。

另一種計時碼表則更特別,於中軸計時秒針之外再添加第四根計時分針,不論精簡面盤配置或是鎔鑄其他功能都各有其設計優點,例如寶璣的Type XXI 高震頻計時碼表,其三眼表盤便多加24 小時顯時功能。

それが今日の姿につながっています。市場で公然と大文字で「PILOT」と表記できる唯一のフライト ウォッチです

ゼニスにはパイロット ウォッチを開発した最も初期のブランドの 1 つであり、それが今日の姿につながっています。市場で公然と大文字で「PILOT」と表記できる唯一のフライト ウォッチです。

これはルイ ブレリオが英国海峡を渡って着用した時計です。ユニークなファセット ベゼル、リューズ、夜光針、スーパーコピー時計、時間マーカーはフライト ウォッチの典型的な特徴であり、彼の雄大なスタイルを誇示しています。

初期のパイロットに支持された時計のパフォーマンス

20 世紀初頭、航空時代が隆盛を極めたフランスのルイ ブレリオは、フランスのカレーからイギリスのドー​​バー港までブレリオ 11 機を飛行させ、イギリス海峡を越えて空気より重い航空機を飛行させるという新たなページを開きました。当時、彼はゼニス製のフライト ウォッチを着用していました。翌年、同型機で時速100キロの飛行記録を樹立したレオン・モラーヌ氏も「ZENITHはパイロットのために生まれる運命にあるブランドだ」と最高の賞賛を送った。 ZENITH が製造する航空計器は、高高度の急激な温度変化や航空機飛行中の激しい振動に耐え、磁場の変化の影響にも耐えることができ、正確で読みやすいことは言うまでもなく、リューズの調整も簡単です。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