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去手表工廠不傾向開發自製機芯呢
為什麼過去表廠不傾向開發自製機芯呢?如前所述,要自製機芯需要專業設備,且製作機芯的工具有些還是需要手工製作,要找到經驗豐富的製表師不是那麼容易,就算表廠購入了生產機芯所需的設備、找齊了能夠製作與組裝機芯的製表師,也不可能立馬就能催生出一枚機芯,而是需要先投入幾年的時間研發、設計到製作完成,凡此種種都讓自製機芯成為一種高成本的決定,因此以前多數表廠寧可向外購入品質久經市場考驗的通用機芯,也不願意砸錢冒險自主開發機芯。
手表價格相對親切的品牌如帝舵近年也開始加入自製機芯行列,目前品牌維持自製機芯與通用機芯並行的策略,不過搭載自製機芯的款式價格也會較高。
不過到了近代,表壇的情況已經太不相同,目前有愈來愈多手表品牌強調自家手表搭載的是「自製機芯」,消費者一看到這個關鍵字往往也就會眼睛一亮,對於該品牌的工藝水準會抱有更高的敬意。有幾家歷史悠久的大品牌從以前就是製作機芯聞名,包括AP、伯爵等等,至於歷史悠久的BREGUET也是一家標榜自己的機芯自己做的品牌,畢竟他們傳承了寶璣大師的工藝血統,所以品牌從18世紀以來早就習以為常自行研發機芯而不假外求。
從狹義角度而言,自製機芯就是指在品牌的表廠內部,由自家製表師使用內部設備所做出來的機芯,因此如果零件不是由品牌自行產出,這就比較不符合自製機芯的定義,不過現在市面上還是會有些標榜自製機芯的作品遊走在灰色地帶,有時會讓消費者搞不清楚到底那算不算是品牌自製機芯。例如有時品牌會聲稱自己「設計」了一枚自製機芯,他們的確設計了機芯的構造、功能等,但是零件卻非自己生產,這種情況以狹義角度看待就不能算是真正的自製機芯。還有些情況則是品牌先購入基礎通用機芯,並在機芯中加添復雜功能模組,有點像是買回半成品後再加工成最終的完整商品,所以同樣以狹義角度衡量,這種後天加工式的機芯也很難算是一枚純正的自製機芯。
PR